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地球的探索。 在我国,郑和下西洋,在西方,麦哲伦周游世界。
它们都为古代世界地图的编绘提供了最原始、最直接的资料。
关于古代世界地图,有一件国宝级文物你一定要知道——《昆玉万国全图》。
此图绘于明万历年间,刻本国内已失传。 他的宫廷彩色绘本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唯一一幅用绘本临摹的世界地图。
这幅世界地图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当时最先进、最详尽、最准确的世界地图,还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宇宙清明,日月清明,《昆玉万国全图》让当时的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了世界。
而地图上的图表和文字更像是一本关于地球的百科全书,强烈冲击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固守的世界观。
《昆玉万国全图》真实内容:严谨细致,可读性强
《昆玉万国全图》长380cm,宽192cm。 图首为楷书“昆玉万国全图”。
古时以“乾坤”指天地,“坤”为地,“宇”本意为车座,引申为“承载万物”。 所以,《昆玉万国全图》就是今天所谓的世界地图。
整个地图由三部分组成:一张椭圆形的彩色世界地图; 4个角的天文和地理地图; 说明文字。
主图部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色彩淡雅,视觉舒适,易于观赏。 例如南美地图中文版,北美和南美是粉红色的,亚洲是淡黄色的; 山脉用浅绿色勾勒,河流用双曲线绘制,海洋用深绿色绘制并带有涟漪。
地图还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插图形式,极具时代特色。
在各个海洋中,有16世纪帆船、鲸鱼、鲨鱼、海狮等海洋动物的画作; 南极大陆上有大象、狮子、鸵鸟、恐龙等动物。
整幅地图和谐而富有层次感,严谨细致程度可见一斑。
辅助的天文地图和地理地图包含了天文地理知识,开阔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
此外南美地图中文版,利玛窦还加入了各种便利贴,这在西方是绝无仅有的。 他用文章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
比如在南美国家,也就是现在的巴西地区,他写道:“,这里是sumu,这个国家的人不盖房子,开地开洞,喜欢吃人肉,但他们吃男人。不吃女人,用鸟毛织衣服。”
《昆玉万国全图》前世今生:中西合璧的文化瑰宝
公元1601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官员李之藻完成了全中文版的世界地图《昆玉万国全图》,献给万历皇帝。
传教士利玛窦是第一位深入研究中国经典的西方学者。 利玛窦学习中文,穿儒家服饰,践行中国礼仪,取了一个中文名字。 自卑为明代儒生,被誉为“太西儒生”。
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传播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为中西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利玛窦在编纂《坤舆万国全图》时,所参考的资料并不完全来自西方,而是大量的中国典籍,所以该地图是中西合璧的世界地图。
《昆玉万国全图》并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计划四方”的绘制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椭圆投影。 绘制世界地图的过程可以想象成剥橘皮铺在桌面上。
《昆玉万国全图》还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创新:古代中国的位置更接近世界的中心。
400多年前,在没有现代地图投影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利玛窦运用高超的数学技巧改变了中央子午线,重新改造了西方地图数据的投影。
以170°经线为中央经线。 这使中国更接近世界的中心,而美洲大陆则从地图的左侧移到右侧。
我们在中国看到的世界地图的构图,就是受到了他的影响。
《昆玉万国全图》给古代中国带来的宝贵价值
1.传播地质学理论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地图的左下方写下了长长的介绍文字,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引入了“地”的概念。
他引用中国古人浑天说“地海本为圆,合为一球,居于天球”,并解释了“天圆地方”中的“地方”意思是“据说地球是正方形的”。 后者指的是它固定不动的性质”,而不是说地球是方的。
利玛窦还引入了“南路”和“北路”的概念,分别对应地球上的摩羯座和北回归线,完美诠释了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当白天走到赤道,昼夜平;短;行北道,昼长。”
既然是地图,那地图上“1度”对应的实际距离是多远呢?
利玛窦给出了答案:“如果你一直往北走,每走250英里,你会觉得北极高一度,南极低一度;曾经,南极高一度”,即“每一度宽两百五十英里”。
考古学家陈梦嘉详细考证,康熙年间,1尺等于31.8厘米,1里等于572.4米,1度等于114.480米。
这与现代地理教科书中同一子午圈纬度相差1度或赤道经度相差1度非常接近,约为111公里。
二、现代地质学的启示
利玛窦在《昆玉万国全图》中首次将地球科学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系统地介绍了地球的概念。 他使用的一些术语,如地球、赤道、欧罗巴、亚洲、加拿大等,现在仍在使用。
今天,虽然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利玛窦的《昆玉万国全图》,会发现其中存在文字错误,但这主要是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还有西方传教士自身的局限性。 .
而利玛窦却用这幅教科书般的世界地图,将西方科学中与地球有关的科学知识,第一次系统地介绍给了中国。 这是中国地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他的成就不可磨灭。
我国著名矿物学家叶大年院士称赞《昆玉万国全图》将西方世界带到了古代中国。 “新地球观”是西方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启蒙。
《昆玉万国全图》现世:几经流传,印本失传
利玛窦死后,《坤舆万国全图》逐渐沉寂。 明末战乱纷飞,巨大的《昆玉万国全图》迅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这张曾经“火爆”的世界地图只存在于当时人们编纂的经典中。 可惜后世典籍相互抄袭,越抄越乱,后人难以看清真相。
据《明史》记载,《昆玉万国全图》的经历与康熙年间编纂的《昆玉全图》相似,一直封存于旧纸堆中。
以至于100多年后,在《大清实录》中,也记载了道光皇帝的地理问题:“此地在英国周围有多少”、“我国是否与俄罗斯接壤”。
此图于万历三十年抄本后,原图逐渐失传。 直到1922年,这幅画的临摹本才出现在北平的古玩市场上。
当时,北平月谷寨主人16岁的儿子韩伯文在小市集看到了一张大地图。 小贩说是宫里的东西,要价20元。
韩博文却仔细观察了这张地图,淡定地买了下来,带回月谷寨给父亲看。 后来韩父请晚清进士金亮前来求学。
金亮博学多才。 他稍作研究,确定这张地图是清宫的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复制品。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昆玉万国全图》与其他文物一起南下,被移交到现在的南京博物院。 全国解放后,这幅地图终于保存在南京博物院。
写在最后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尘封的历史时,不禁感叹古人高超的地学研究水平和不逊于现代人的智慧。 不容易。
寻回《昆玉万国全图》这件宝物,对于鼓励后人更深入地探究我国古代与西方交往的历史,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沿着古代学者为我们铺就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这或许就是人类历史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