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法国为何不胜而胜(中法战争是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domian@zhuying.com|
371

本文目录一览:

中法战争中什么叫做不战而胜,不战而败

应该是不胜而胜,不败而败吧,

1883年法国入侵越南,并进犯我国南方,战争初期清朝部队惨败,但后期在冯子材等民间武装的坚持下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导致法国内阁倒台,这是清末清政府对外战争不多的胜利。

清政府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签订的《中法新约》却将胜利果实拱手相让,法国虽然战败,却达成了战争的目的,清政府虽然战胜,却签订了战败才会同意的条件,所以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为什么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因为战争并没有打输,但战后签订的条约却使法国得到了很多利益,所以有人说“中法战争中国是不败而败”。

清光绪九年(1828年),当时的清政府与法国在越南北部爆发了战争,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

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等内阁集体垮台。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并且在以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说法不绝于耳,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扩展资料: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内容:

1、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

2、在中越边界保胜以上和谅山以北指定两处为通商地点,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

3、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4、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

5、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条约签订后,法国侵略势力开始伸入云南和广西。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对法议和,客观上也是因为英美等国的态度,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

英外交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因此,他们极力施加影响,迫使清政府尽快对法妥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法战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的战争是?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在《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上签字画押之后,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中法战争宣告结束。

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

扩展资料:

“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

中法战争在军事上中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是不败。然而李鸿章却将此作为妥协求和的资本,主张“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正式签订《中法新约》,中国基本上接受了法国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国是不败而败。

而法国作为战争的失败者,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法国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还首次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所以法国是不胜而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被人孰知的战役莫过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然而却有这样一场战役使一些中法战争中的中国将领被国人所了解,这便是中法战争,历史上也把这场战争称之为清法战争。在这场不胜而胜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爱国将领。1883年,也就是光绪九年。法国入侵越南进而进攻中国,战争逐渐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广西钦州的刘永福率黑旗军参加此次战争,战争期间屡次大败法军,使之在中法战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有名的中法战争将领还有老将冯子材,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冯子材率众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给法军以重创,使原本对清军不利的战争局面又重新趋于平衡。虽说历史上的这场战役被称之为不胜而胜、不败而败的战争,但是冯子材出众的行军作战能力是不可否认的。

这次战争中海战尤为激烈,所以中法战争中最有名的也是被世人最为孰知的将领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了。中法战争爆发后已经解甲归田的刘铭传重赴沙场,上阵杀敌。在台湾领导守军击退法舰使得宝岛台湾没有遭到侵略。1885年,昔日的爱国将领在担任台湾巡抚之后依旧勤政爱民。这场反侵略的战争虽说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困扰,但是这些将领被了解,也被历史所铭记。

中法战争是一次非常激烈的重大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法国因为军事力量强大,而且设备军舰都比较先进,所以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然而中国军队也不是完全的软弱无能的,虽然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失败的,然而在作战过程中中国军民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智谋却是不能被忽略的。在所有战争之中最著名的要说中法战争冯子材大败法军了,这次的战役让西方国家看到了中国的勇气和能力。那么中法战争冯子材大败法军是怎么回事呢?中法战争冯子材大败法军这件事还要从1885年开始说起。中法之间的战争地点除了中越边境之外就是在越南地界之内了,到了1885年的时候法国向谅山发起了攻击,而广西的官员却因为惧怕而没有作战就开始撤退了。那时候冯子材是广西关外军务,在镇南关进行部队的整顿修整工作,同时也会进行一系列的战略部署。而就在这时候他听闻了法国将要对镇南关进行攻击,于是他抢先修筑了一条东西方向山岭的长墙,之后又进行了部署,将这面墙布置成了一个完好的防御地带。

中法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1884年中法战争

1884年中法战争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法国军队势如破竹,屡败清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归因于清朝驻军将帅怯懦无能,操练不足的士兵有数量没质量,战斗力不足,北宁、太原和兴化接连失陷。清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后表现荒唐,关键时刻居然还想着撤换疆吏廷臣来掩饰败绩,很快屈服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法军攻击基隆起,到1884年8月马尾海战结束为止,为中法战争第二阶段。野心勃勃的法军六月到谅山附近的北黎地区,无理要求清军退回中国境内下不成,便恃强前进,开枪打死清军代表,引发观音桥事变,没有一点防备的清军损伤惨重。过分的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满足后,谈判破裂,法国重新诉诸武力施压政府,派去装备精良的远东舰队意欲强行占领福州和基隆,刘铭传顽强抵抗败退淡水,占领基隆的法国再犯淡水不成转而对台湾实行了海上封锁。

1884中法战争中,怯懦和腐败的政权下清政府担心战争中发生民变和兵变,几乎没有停止过和法国关于和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后来1885年年近70冯子材率卒拼死换来镇南关大捷,扭转形势,使中国在军事外交上处于有利地位,不料这个难得的胜利果实却被寻求妥协的清政府葬送了,不久清政府便撤兵与法国缔结和约,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中法战争爆发的标志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联合英国等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国家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后,依然妄想从中国那里剥削更多的土地敛取更多的财物。中法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883年12月发动的山西之战。自山西之战后,中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作为中法战争爆发的标志,山西之战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希冀和无奈。当时,清朝政府官员分成两派,一派主张作战,起兵反抗迎敌,另一派则反对作战,主张求和。这两大派相互争执不下的当口,法国瞅准中国的山西,主动出击,被逼无奈的清政府只好派黑旗军迎敌。当时驻守山西的除了黑旗军之外,还有桂军和滇军等七个营的正统军队。虽然清政府被迫做出了军事抵抗,但是法国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更胜一筹,很快占领了山西。

也有人认为中法战争爆发的标志是法国军队侵略中国驻越南的军队。法国在对越南进行侵略时,中国就受到了威胁。若是越南被法国占领,那么和越南一衣带水的中国就完全暴露在法国的面前了。法国和中国之间的战争也就成了必然。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军队风气不正,统帅玩忽职守,所以中国在法国的炮火下连连败下阵来,北宁,太原接连失守。迫于法国的政治压力和武力威胁,清政府派李鸿章为代表在天津和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中法战争起因

中法战争又被称作清法战争,是清政府和万恶的法国联军之间的战争。当时的清政府已进入统治阶段末期,国力衰弱,政治腐朽。这个时候爆发的中法战争无疑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说到中法战争起因,就不得不提及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了。

1883年,法国对越南北部进行了强火力的侵略攻击,这是中法战争起因之一。其实早在19世纪以前,法国就曾多次侵略越南,并占领了越南的一部分领土所有权。在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法国就已经开始对越南的南部实行武力侵略。越南南部的六省全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在法国对越南进行侵略的过程中,越南曾多次向中国请求支援。中国和越南是近邻,山川相邻,水乳交融,自古以来关系就很是友好。深谙唇亡齿寒道理的中国,在帮助越南的过程中,曾多次和法国士兵发生冲突,最终惹火上身。

1883年12月,法国为除掉吞并越南的最后一个障碍,进而决定转向侵略中国。中法战争持续了数月,最终以法国的不胜而胜告终。中法战争起因没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没有深谋远虑的计划,有的只是两个同处战火之中惺惺相惜的两个国家对强势侵略的勇敢反抗。虽然最后反抗都被镇压,都以被侵略者的失败告终,但是至少他们反抗过。《顺化条约》和《中法新约》的签订并非他们的本意,那只不过是法国联军日益膨胀的欲望的体现。

中法战争的影响

继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83年至1885年,这两年间法国对中国又进行了一次军事侵略,史称中法战争。因为中法战争发生在光绪年间,所以更准确地说,这是法国和清政府之间的战争。受中法战争的影响,清政府的统治离土崩瓦解更近了一步。

根据有关的史料记载,历史学家和学者习惯把中法战争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战争地点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的作战地点则在中国的东南地区。中法战争之所以爆发,究其原因,理所当然和越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国最初的侵略对象是越南而不是中国。本着吞并越南的目的,法国曾多次对越南发动战争,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越南便转而向它的近邻也就是中国求救。为了避免唇亡齿寒的形势发生,中国和越南团结一致,联合作战,共同抵御法国的入侵。

为了扫清占领越南计划的障碍,法国对中国发动了战争,并节节击退清政府的军队。畏于法国的军事力量,清政府急于求和,并和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对法国割地赔款。中法战争的影响和战败的惨淡事实笼罩在清政府上空,清政府的统治愈加艰难。中法战争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反过来作用于越南。失去中国保护的越南,在军事上孤立无援,迫于压力也和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并使大片土地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